近日,安徽铜陵技师学院成功通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评审,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为我省新增的3家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之一。这一资质的获得标志着该校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领域的综合实力和社会贡献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也为推动区域残疾人就业创业、促进社会公平与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深耕残培领域,构建特色培训体系
铜陵技师学院作为安徽省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从帮助更多残疾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角度出发,一直致力于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并依托自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了“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面点制作、无人机操作、特色农产品加工等10余个适合残疾人学习的特色专业,配备无障碍教学设施和专业化师资团队,并联合铜陵市残联、人社部门及多家企业,搭建“订单式”培训平台,累计为千余名残疾人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员就业率达85%以上,部分优秀学员成功创办企业,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二、助力特教发展,探索职业康复路径
自2023年开始,铜陵技师学院为了帮助特教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联合市特教学校开设“培智职高班”,职高班现有19人,主要教授面点制作、客房服务、洗车美容及文化课程,毕业后授予中专证书,为心智障碍学生拓展了“学历+技能”的发展道路。
三、以技能促融合,彰显职教社会责任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是打破就业壁垒、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路径。”铜陵技师学院张小祥教师介绍,学院注重心理辅导与技能传授并重,近年来涌现出获铜陵市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铜纪周,身残志坚、努力求学的张梦婷等典型案例。国家级基地的落户,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关注残疾人职业潜能,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此次获评“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铜陵技师学院将获得政策、资金及资源上的进一步支持。学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重点实施三大升级计划:一是扩建实训场地,增设智能制造、新媒体运营等符合产业趋势的新专业;二是深化“校企政”协作,拓展长三角地区企业合作网络,定向输送技能人才;三是创新“互联网+培训”模式,开发线上课程,惠及更多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群体,打造残疾人职业发展新高地。铜陵市残联相关负责人指出,该基地的建立将显著提升区域残疾人职业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为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供重要支点。
据悉,铜陵技师学院将于近期举行基地揭牌仪式,并启动首期残疾人无人机操作员培训班。这一国家级平台的建立,不仅为残疾人群体点亮职业梦想,更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责任担当。
(培训中心)